基于RFID的应用及最新rfid电子标签解决方案介绍
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主要包含照片档案整理、目录建库、照片档案扫描、图像处理、数据质检、数据挂接和数据验收等几个基本环节。
一、档案整理
照片检查:档案扫描之前,应对照片档案进行适当整理和照片是否完整无损、照片的规格、照片是否有底片、照片是否存在标记、照片与照片号是否对应的检查。
技术修整:照片因保管不善等原因造成没有底片又出现污损的,应先进行照片档案的技术处理,确保扫描质量。
二、目录建库
建立目录数据库:应按照GB/T 11821 和DA/T 18的要求,确定档案的著录项,建立目录数据库。
目录数据质量要求:确保著录项目完整,著录内容准确、规范,应采用软件自动校对或人工校对的方式,对目录数据库的建库质量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的数据应及时进行修改或重录。
三、档案扫描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照片档案扫描方式,并进行相关参数如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色彩平衡等的设置和调整,保证调整后的图像效果最接近照片档案原件,不失真。
扫描方式:应根据照片档案的使用需求及实际情况选择照片档案的扫描方式。底片扫描,扫描的图像品质最佳,适用于有底片的、对图像品质要求较高的照片扫描;照片扫描,扫描对象为照片。扫描的图像品质较好,满足大多数应用;数码相机拍摄,仅适用于没有底片而照片又受幅面和保管条件制约、无法进行扫描的情况,可能造成图像失真及图像清晰度低。
色彩模式: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方式时,应采用RGB全彩模式;采用底片或照片扫描方式时,彩色底片(照片)应采用RGB全彩模式,黑白底片(照片)应采用灰度模式。
分辨率:采用底片扫描方式,底片大于120毫米时,分辨率应不小于1200dpi,底片小于或等于120毫米时,分辨率应不小于2400dpi;采用照片扫描方式,照片大于10 英寸时,分辨率应不小于300dpi,照片小于或等于10 英寸时,分辨率应不小于600dpi;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方式,应不小于1000万像素。
图像存储:扫描后的图像文件存储格式为TIFF 格式或JPEG 格式(压缩率为100%);扫描后的图像文件命名应和对应照片档案的照片号保持一致,缩略图的命名应在对应的名称后加“s”;扫描后的文件缩略图应随着图像文件同时生成;
图像处理:裁边,应对在扫描过程中产生的多余的白边进行剪裁。剪裁时应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方向调整,应对方向不正确的图像应进行旋转还原;纠偏,偏斜不宜超过3 度,超过的图像进行纠偏处理,以达到视觉上基本感觉不偏斜为准;图像拼接,对大幅面的照片档案进行分幅扫描后形成的多幅图像,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进行拼接处理时,确保拼接处平滑地融合,拼接后整幅图像无明显拼接痕迹。
数据质检:目录数据质量检查,应对目录数据库著录内容的规范性、著录项目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不合格的目录数据进行修改或重新著录;图像质量检查,对扫描处理后的图像是否完整、清晰进行检查,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重新进行处理或重扫,遗漏的应进行补扫。
数据挂接:数据汇总,经过质量检查后,应将照片档案数字化过程中分散存储在多台计算机中的目录数据和图像数据,及时汇总到数据服务器端;数据关联,汇总后的数据应借助相关软件或编制程序,实现目录数据与图像数据的对应。
数据验收:数据抽检,一个批次5%比率的数字化总页数,应以抽检方式检查目录数据库、图像文件、数字化工作记录以及数据挂接的质量是否完整等。验收指标,数字化工作记录应完整;目录数据录入错误、图像文件不清晰不完整、目录数据与图像文件挂接错误,确定为“不合格”;抽检合格的页数=抽检页总数-抽检不合格的页数,合格率=抽检合格的页数/抽检页总数×100%,统计“不合格”的页数;抽检合格率达到99.7%及以上。
以上就是专久智能分享的照片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要求及加工流程的简单介绍,如需要更多的档案数字化的相关内容,或数字档案室、智慧库房一体化建设平台方面的建设方案,请联系客服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