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应用及最新rfid电子标签解决方案介绍
RFID超高频分体式电子标签读写器
RFID的工作频段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和微波(MW),其中UHF RFID(860~960 MHz)具有读写速度快、识别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标签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RFID技术标准体系组织中ISO/IEC 18000-6规定UHF频段,针对860~930 MHz的无线接触通信空气接口参数。ISO/IEC 18000-6系列标准包括Type A、Type B、Type C三类标准,其主要区别在于标签识别中的编码方式以及防冲突算法等。
RFID系统识别多标签时,当有2个或者2个以上标签同时发送数据就会产生数据的干扰,这种干扰称为标签冲突。因此,在RFID系统中必须建立有效的仲裁机制来避免冲突的发生。rfid超高频防冲突算法是射频识别系统中的多路存取法,它是射频识别系统实现标签快速识别的关键。
目前在RFID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的防冲突算法大多基于时分多址(TDMA),每个标签在某个时隙占用信道与RFID读写器通信,当产生冲突则暂时退避,重新选择时隙再次与RFID读写器通信,从而实现系统的防冲突工作。
常用的防冲突算法大多是基于Aloha算法——一种无规则的时分多址(TDMA)算法。基于Aloha算法出现了很多改进算法:时隙Aloha算法、帧时隙Aloha算法、动态帧时隙Aloha算法等。Type C采用的防冲突算法是随机时隙防冲突算法,其本质跟帧时隙Aloha机制一样。
Aloha算法规定标签周期性地发送数据给RFID读写器,数据传输时间只是周期时间的一小部分,标签传输中有很长时间的停歇,因此有一定概率使两个标签在不同时隙传输数据,以避免冲突。
随机时隙防冲突算法(SR) 本质上与帧时隙Aloha机制类似,随机时隙防冲突算法命令包括Query、QueryAdjust、Query Rep等,主要参数为时隙计数参数Q。协议中的Q值决定了防冲突时所用的时隙数,RFID读写器通过给标签发送相应命令改变标签状态,完成防冲突工作。协议规定标签有3个状态。
针对高速运动标签群的特殊背景,研究了ISO18000-6 Type C类标准的随机时隙防冲突算法(SR),研究得知该算法并没有针对该种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出现漏读现象。在不改变原有算法本质的前提下提出了基于到场时间以及基于到场点名两种解决方案。
下一篇:rfid系统的应用领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