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应用及最新rfid电子标签解决方案介绍
RFID与NFC概念与标准不一样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中文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起源于军事用的雷达技术,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
从概念上来讲,相对于条码技术而言,RFID类似于条码扫描,它是将已编码的条形码附着于目标物并使用专用的扫描读写器利用光信号将信息由条形磁传送到扫描读写器;而RFID则使用专用的RFID读写器及专门的可附着于目标物的RFID标签,利用频率信号将信息由RFID电子标签传送至RFID读写器。
相对传统条码识别技术,RFID具备:标签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可实现快速扫描,数据的记忆容量大,可加密安全性,抗污染能力和耐久性,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可重复使用高等优点。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中文近场通信,是一种短距离的通信技术,同时是RFID技术13.56MHZ高频一个重要分支。目前由全球非营利性的标准组织NFC Forum负责标准的运营,包括APPLE、NXP、微软、VISA、三星、华为等都是该论坛组织成员。
RFID与NFC频率范围不同
RFID工作频率比较宽。常用有125KHZ和133KHZ(低频)、13.56MHZ(高频)、900MHZ(超高频)、433MHZ、2.4G、5.8GMHZ(微波频)
NFC工作频率仅为13.56MHZ,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3.56MHZ并不意味着全部等同于NFC,这是因为13.56MHZ涉及多种协议,是应用很普及的频段。
另,超高频900M也是一个泛指,并不是一个确切的频率,每个国家有所差异。譬如,中国(920.5MHZ-924.5MHZ或840.5MHZ-844.5MHZ)、欧洲频段(865.6MHZ-867.6MHZ)、印度(865MHZ-867MHZ)、美国(902M-928M)等。
RFID与NFC传输距离不同
RFID因为其工作频率跨度大,在不同的频率传输的跟距离也是有所不同的,长的最远可以达到几十米,短的就几厘米。
NFC是一种短距离的通信技术,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正常在20cm以内,传输范围比较短,这样通信才会安全,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
RFID与NFC通讯技术不同
RFID整个通讯系统包括三个部分:rfid电子标签(TAG)、感应天线、rfid阅读器(Reader),这三者缺一不可。系统要通过rfid读写器单向对标签信息的读取与判定。
NFC是将阅读器、非接触卡和点对点功能整合进一块单芯片,两个内置NFC control的手机或可穿戴设备之间近距离可以实现信息交互。点对点模式(P2P mode):这个模式和红外线差不多,用于数据交换,如下载音乐、交换图片或名片地址等。NFC卡模式(Card emulation):这个模式相当于一个非接触卡或TAG,可以用于移动支付、门禁管理、门票等,是唯一电子身份凭证。还有一种是读卡器模式:即作为非接触读卡器使用,比如从海报或者展览信息电子标签上读取相关信息。NFC是一种近距离的私密通信方式,通讯技术侧重不同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总之, NFC和RFID既有相同之外,又有本质的差异。RFID是一种通过无线对电子标签进行单向识别技术,而NFC是一种双向交互的无线通信方式,移动支付是NFC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
下一篇:PCB抗金属标签是什么?